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
儿童健康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儿童健康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过去的一年中,儿童健康领域的新动向层出不穷。在辞旧迎新之际际,保健时报编辑部全面盘点和梳理了2018年《保健时报》刊登的影响较大的十大育儿理念,以期家长们从中受益。
1.父教缺失是民族隐患
父亲是孩子的精神引领者和三观塑造者。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2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
父爱缺失可能会使孩子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孩子会变得胆小懦弱、压抑不安、敏感易怒,男孩会因此缺乏应有的男子气概。而另一种情况是,孩子会变得凶残暴力、冷酷无情。但现在很多家庭中,父亲是缺位的。父教缺已成为是我们民族的隐患。
2.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更优秀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前者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也更幸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著名的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认为,做家务可以构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秩序感和专注力。
3.每个孩子都应亲近大自然
目前,我国儿童因缺少与大自然连接和亲近的机会,沉迷于电子产品,“大自然缺失症”严重。孩子太“宅”,会让肥胖、易过敏等体质下降问题如影随形,延伸出来的症状还包括狭隘、冷漠、缺乏审美及合作精神。
不少家长会说,并非不想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但实在是没时间。其实,哪怕是饭后在公园里走走,带孩子去采摘园,仰头观察多变的天空、日月星辰,都能领略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4.户外玩耍可预防近视
近年来,我国儿童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方案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于尚未近视的孩子来说,充分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
5.孩子应每天至少玩1小时
近年来,由于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慢性疾病急剧上升。如今,这种风险因素已逐渐向儿童青少年蔓延。
国内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建议,健康的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牺牲活动时间去争取多1个小时的作业时间,不仅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学习成绩也起不到促进作用。
6.禁止孩子喝功能饮料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英国,近70%的10~17岁青少年长期饮用功能饮料,这一数量较欧洲的平均水平高出了50%。
而功能饮料富含咖啡因,大多数青少年对咖啡因没有药物耐受性,更易产生头痛、腹痛、胸痛、失眠甚至癫痫、猝死等不良反应。英国卫生部呼吁,禁止儿童饮用功能饮料。
7.打屁股影响孩子社交能力
打屁股可谓是一种无国界的管教孩子的方式。然而2018年11月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打屁股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研究人员指出,无论是孩子自己被打屁股,还是他(她)的兄弟姐妹被打屁股,都会对其社交能力造成不利影响。这首先表现为孩子与父母的隔阂;长期的体罚会让孩子将家庭中的暴力压力转嫁于社会,促进了校园霸凌,甚至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成年后焦虑、抑郁、酗酒、吸毒都可能因儿时遭受体罚引起。所以,在扬起巴掌那一刻,父母应三思。
8.美国儿科学会强烈反对孩子玩蹦床
在一些大型商场、公共娱乐场所等地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领着孩子在蹦床上蹦来蹦去。
美国儿科学会曾详细统计分析了蹦床对儿童造成的损伤情况。报告中强调,约75%蹦床导致的儿童损伤,发生在同时有多人进行蹦床玩耍时,进行翻筋斗跌落时更容易出现颈椎损伤。而体重较轻的儿童发生蹦床相关损伤的概率是体重较重儿童的14倍。
9.避免孩子受伤,应从家中做起
2018年1月,《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报告显示,2010~2015年期间,伤害是我国0~19岁青少年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而来自全国伤害监测系统的门急诊监测数据显示,家中是伤害发生最多的场所。
分析显示,家中是中毒病例最常见的伤害发生场所,占66.36%,超过一半的中毒病例为15~18岁。烧烫伤也是家中最常发生的伤害之一,83.97%的烧烫伤发生在家中,62.47%的烧烫伤病例为1~4岁。
10.想生宝宝,准备3个月还不够
人们一般认为,孕前保健是指孕前3个月,而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用三篇重磅文章,揭示了一个被严重忽视的事实:受孕前数月乃至数年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会对下一代的成长和长期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议有生育计划的夫妇提前调整身体及生活方式,并延长备孕期。比如,育龄夫妇或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健康体重。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