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
保健时报记者燕声
据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近50%的12~35岁年轻人,即11亿人由于通过个人音频设备听音乐的音量过大(超过安全水平)而面临听力损伤风险。约40%的人在夜总会、迪斯科舞厅和酒吧中接触到潜在的有破坏性声音损坏听力。在世界听力日(3月3日)到来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一项用于生产和使用这些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和音频播放器)的新国际标准,以期加强这些设备对听力的安全性。
在100分贝环境中待15分钟即对听力不安全
听力安全主要由声音的大小、持续时间和频率三个因素决定。听觉细胞受损的一个阈值是:连续8小时接触85分贝。当超过这个阈值时,听觉细胞就会疲劳受损。普通人日常对话的音量为60分贝,耳机等个人音频设备的声音输出范围一般为75~136分贝。
按世卫组织标准,暴露在超过85分贝下长达8小时,或在100分贝的环境待上15分钟,即对听力不安全。
在听力受损过程中,个人听力的高频范围(即他们听到高音的能力)首先受到影响,可能不会立即被觉察到,但持续接触则会导致渐进性听力损失。
噪声性的听力损失是不可逆转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示,长时间暴露在响亮的声音中都会导致耳朵的感觉细胞疲劳,结果是暂时性的听力损失或耳鸣。听觉随着感觉细胞的恢复而改善,但当暴露的声音特别大、经常听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会造成感觉细胞和其他结构的永久性损伤,导致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
当我们长时间戴着耳机听音乐,或者听到了过大的声音时,耳朵总会有点不适,可能是暂时失聪、耳鸣,也可能是感觉耳朵发闷。这其实是我们耳内听觉细胞疲劳过度的体现。
当耳内感觉细胞恢复过来,听力会回到正常的水平。然而若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下,耳内结构和听觉细胞也会累到罢工,这时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就出现了。
公共卫生措施可预防一半的听力损失
全球患有衰退性听力损失的人数一直在上涨,目前的数量为4.66亿人,预计再过30年到2050年全球将有1/10的人口,也就是9亿人患有衰退性听力损失。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可以预防一半的听力损失。
鉴于使用个人音频设备听音乐的时间和音量是决定听力丧失风险的一个因素,为了保护年轻人的听力,世卫组织联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个人音频设备使用建议准则,建议在个人音频设备上安装安全监听装置。这份新标准对智能手机和音频播放器厂商主要提出了4个呼吁:在设备上安装控制音量和记录收听时长的软件;基于用户的收听习惯,在必要时对用户做出相应的听力安全提示;建议加入调低音量的自动设置,或者家长控制音量的权限;向用户提供更多有关听力安全的信息和指导。
准则建议的娱乐声音的安全水平低于80分贝,一周内最多听40小时。这是人的耳朵可接受的声能水平,即声音允许量。因此,务必要在听音乐时尽量降低音量,限制在嘈杂环境中活动的时间,以及监控个人音响系统和嘈杂空间的声音的安全水平。同样重要的是,暴露在高音环境中的人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尽早识别听力损失。
保护双耳要做到远离噪声源头、及早发现异常
除了两大国际组织倡议里提到的利用技术手段来干预噪声接触外,根据临床经验以及接触患者的情况,业内专家也总结出以下方法来保护我们的听力:
1.尽量远离噪声源头,如燃放鞭炮、机场、爆破现场等。
2.建议双耳轮替接听电话,长时期使用固定侧的耳朵接听电话,也会提高这侧耳听力下降的发生率。
3.需要长期在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士,建议配戴听力防护用品,如配戴防护耳塞和头盔,或缩短暴露噪声环境的时间等。一般防护耳塞应能降低噪声40dB以上。
4.飞机上升或者下降过程中,会有气压的剧烈变化,压力会干扰中耳的功能。此外,机舱内的持续噪声,也会对听力造成一定损害。建议飞行时,咀嚼点东西,如口香糖等,可以缓解中耳的压力,保护中耳结构,也能有效减轻噪声对耳朵造成的伤害。
5.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噪声性听力下降的早期表现,往往不是“听不到”而是“高音调“的耳鸣,在安静的环境下会特别明显。如果出现在嘈杂环境中面对面交谈时无法听清对方的话;自己感觉正常的音量,别人觉得太响;不自觉地提高嗓门,或者被别人说嗓门大等情况时,说明听力可能已经下降,建议尽早就诊。
耳塞式耳机对听觉的损害最大
中日医院李石良
外耳道的长度只有2.5~3.5厘米,当耳塞式耳机塞入外耳道之后,造成了相当狭小的一个“共鸣箱”,声音通过这个“共鸣箱”对鼓膜的刺激强度当然要比不塞入外耳道的耳机大得多,所以对听觉的损害程度也更大。
头戴式耳机的音效是有目共睹的,为了获得与头戴式耳机相同的效果,耳机工程师在设计时利用了人体外耳道的天然构造来形成共振腔以便达到加强音质的目的。例如为了追求强劲的低频效果,耳塞式耳机使用了长长的笛管式防漏音设计,并把耳塞的外形设计成与外耳道相贴合的形状,使耳塞与外耳道贴紧,直接利用外耳道作为低音共振腔,这样就能够使我们听到更强劲的低音效果。
从工艺上来讲,这当然是一种巧妙的设计,但这对听觉的伤害却是相当严重的。短期使用时,由于人体具有相当的修复功能,轻度受损的听觉可以及时恢复,使用者不会感觉到明显的听觉损害。但如果听力在2~8周无法自然恢复,则可能发展为永久性听力损失。由此可见,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耳机,那无疑将会面临听觉受损的风险。
比之下,头戴式耳机对听觉的损害要比耳塞式耳机小得多,其声场和佩戴的舒适度都更好。这种耳机通过包住外耳的方式创造出一个接近封闭的音响环境,而且扬声部位距离耳道要远些,所以相比于耳塞式耳机来说,它对听力损害的程度要小一些。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编辑||燕声
内容来自《保健时报》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