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对外交流 >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世界公共卫生联盟全球公共卫生周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3-04-07 来源:

由世界公共卫生联盟亚太区联络办公室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专委会(健康专委会)承办的世界公共卫生联盟全球公共卫生周网络研讨会于2023年4月3日下午在线举行。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世界公共卫生联盟执委、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院长、健康专委会副主席梁晓峰和原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二级巡视员李全乐主持会议。

世界公共卫生联盟主席Luis Eugenio de Souza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气候问题、传染病、慢性病等因素的影响下,健康问题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希望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部门共同努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大流行应对准备。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公共卫生联盟亚太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健康专委会秘书长冯子健在致辞中谈到,一个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不仅要有效应对大流行,维护卫生安全,还要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等职责,从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公平。要珍视和充分利用大流行留给我们的遗产,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体系。

英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Kevin Fenton分享了新冠疫情中英国存在的医疗卫生不公平现象。他指出,如今英国已逐渐走出大流行。要充分汲取疫情的经验和教训,促进跨领域、跨部门联动,打造多元化的工作团队,全面拓展伙伴关系,进而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及可及性。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高级顾问Mitsuo Isono介绍了日本区域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相关内容。日本的《医疗法》(Medical Care Act)新增了对新发传染病接诊医院、发热门诊及老年照护机构的要求,放宽了远程医疗法规的限制。疫情中,日本面临的两大问题是检测能力有限和接诊能力不足。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国际系主任、人口健康学院教授Jaya Dantas认为,数字化为公共卫生的管理、决策及发展带来了新的改变。疫情期间,澳大利亚通过大规模的线上数据集和网联设备开展了具有成效的人口监测、密接追踪、干预措施评估、人口流动数据分析等工作。未来,希望通过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线上医疗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大流行应对能力。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Michael Baker阐述了“消除”应该成为全球应对大流行策略的原因。他认为,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大流行病是可以消除的;这一应对策略可以从源头消除或制定关键干预措施延迟传播;各国应提供不同的干预措施,在邻国或区域内形成协同效应;世卫组织应根据《国际卫生条例》为所有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制定应对策略;在可行的情况下,消除是高负担传染病的默认策略。

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Teo Yik Ying介绍了大流行带来的经验教训,总结了边境管控、疫苗接种、物资储备、法律框架及科学决策等5个应对未来大流行的关键举措。

越南公共卫生杂志责任编辑Thang Nguyen分享了越南应对疫情的经验与教训。他指出,要有明确的初级卫生保健和标准化的基本公共卫生职能作为指导方针,建立有效的基层卫生体系。既要强调政府的领导作用,又要强调卫生部门的咨询和指导作用,也要重视来自下级的反馈。

美国公共卫生学会执行主任Georges Benjamin从病原疾病监测能力、数据与信息容量、科学和风险沟通、健康不平等问题以及接种情况等方面介绍了美国在大流行中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洪兵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高质量发展做了主题报告。沈主任介绍了疾控体系在疫情响应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及面临的挑战,分享了目前我国疾控体系改革进程。此外,他还提出,需围绕提升监测和早期预警能力、提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力、提升紧急情况应对能力、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增强区域医疗卫生大数据管理分析报告及决策能力、强化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效加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

新西兰公共卫生学会执委周利锋、越南公共卫生学会主席Le Vu Anh、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事处处长王晓琪、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组织防艾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晓春随后加入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新冠大流行带来的经验教训和本国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等话题展开研讨。

全体参会专家

最后,梁晓峰指出,新冠疫情凸显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希望在世界公共卫生联盟的领导下,各国公共卫生机构和学会能继续交流互鉴,开展合作,共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华预防医学会

每日更新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