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建设与学科发展。
二、学术交流与培训。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其他
①承担社会责任、树立分会形象。
②鼓励科学研究,设立儿保奖项。
③积极参与总会组织的各种奖项评选,获得多项荣誉。
④加强信息交流,办好分会网站及儿童保健通讯。
⑤主动接受总会及挂靠单位双重管理,出色完成上级单位部署的任务和工作 。
儿童保健高层论坛
儿童保健高层论坛
一、组织建设与学科发展
重新修订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组织管理办法》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专业学组管理办法》
新制定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五年规划》
新成立学组
----儿童疾病预防学组
----儿童生长和营养学组
----环境与儿童健康学组
----儿童视听觉保健学组
----目前共有6个学组(原有儿童心理行为学组、新生儿筛查学组)
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
1、儿童保健高层论坛-全国儿童保健的学术品牌
第一届:2003年4月在北京召开,主题“新世纪儿童保健面临的挑战”
第二届:2005年1月在北京召开,主题“发育与行为儿科学进展”
第三届:2007年6月在湖北宜昌召开,主题“婴幼儿喂养、营养与健康”
第四届:2009年5月在上海召开,主题“儿童健康2020”
第五届:2010年10月在广西南宁召开,主题“儿童友好环境,儿童友好文化”
第六届:2011年10月在重庆召开,主题“发育与疾病”
2、儿童保健学术研讨会
●全国儿童保健学术大会
--2003年11月,在苏州市召开“2003中国儿童保健学术大会”
--2008年10月,在重庆召开“国际儿童营养研讨会暨重庆市儿科年会”
●儿童保健专题研讨会
--在全国各地举办了30多次全国性的学术活动
3、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
---举办专业培训班40期
---培训儿童保健专业人员5000多人次
---继续教育涵盖学科,主要有: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测查技术;儿童喂养和营养;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及五官保健等。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举办了两次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
--2004年9月,举办“第五届亚太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年4月,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妇幼保健学术大会暨2006全国妇幼保健学术大会”。
●儿保分会与美国儿科学会(AAP)建立了合作关系。
--参与编制出版了第一部中文版的“灾害儿科学”,
--举办了三期全国省级师资培训班,并将继续在全国培训推广。
四、其他
2009年度科技部等组织的科技下乡宣传周
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分会形象。
●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
--编写科普书籍
--印制宣传材料、壁报和讲座
--与电视台和电台编制专题节目等方式
●四川地震发生后
--分会向灾区捐款壹万元
--召开紧急情况下的儿童救助会议,
--组织专家编写《紧急情况下的儿童健康保护》
②、鼓励科学研究,设立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
积极推荐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设立“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
--首届“终身成就奖”于2009年颁发,授予儿童保健事业开拓者和发育行为儿科学创始人郭迪教授。
--2010年“终身成就奖”授予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刘湘云教授、北京市儿童医院林传家教授。
●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截止2011年,分会共推荐7项参评项目,其中5项获得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分会连续四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③、积极参与总会组织的各种奖项评选,获得多项荣誉。
--2007年,杨玉凤教授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8年,石淑华教授获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戴耀华研究员课题“儿童疾病综合管理”项目被评为卫生部第二轮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 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
--2009年,戴耀华教授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
戴耀华教授研究课题“儿童疾病综合管理”、
米杰教授研究课题“营养转型期儿童成人慢性病综合性防治研究”获2009年度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贰等奖。
--2011年,朱宗涵教授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
④、加强信息交流,办好学会网站及儿童保健通讯。
信息交流网站
--建立自己的网站,网址为http://www.cpma-soch.org.cn.
--编撰《中国儿童保健60年》专栏
--创建《中国儿童保健通讯》目前已编辑出版6期
⑤、主动接受总会及挂靠单位双重管理
--参与科技部、总会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每次派2-3名内科及儿保专家参与。
--组织参与总会第二届、第三届学术年会,承办分会场及论坛。
--支持西部地区儿童保健事业建设,新疆预防医学会儿保分会成立时主任委员戴教授亲自带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费用由分会支付。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