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表彰奖励 >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 第三届 > 成果介绍
成果介绍
二等奖-艾滋病免疫重建及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发布时间:2017-09-20 来源:

项目名称:艾滋病免疫重建及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完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完成人:李太生、王爱霞、邱志峰、韩扬、谢静、焦洋、刘正印、马小军、左玲燕、李雁凌

一、项目概况:

项目起止时间:198561200711

项目资助:1)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研究(2004BA719A10);2)973计划课题:HIV特异性细胞免疫的靶位及其动力学研究(2006CB504204;3)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中国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和免疫重建研究(2005-2007;4)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医疗资源不足的农村地区HIV/AIDS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价模式(WA2003-05;5)北京市科委:北京市HIV/AIDS感染者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和耐药性研究(D090600304049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HIV-1感染者g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应答规律研究(305716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课题组1985年报道了中国首例艾滋病患者后,面对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严重趋势,针对当时国际上认为艾滋病免疫破坏不可逆转的难题和治疗费用昂贵而难以推广应用的状况,率先开展了艾滋病免疫重建及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历时25年。

研究目的与方法:

基础方面,1997年前国际艾滋病研究最大的难题之一在于虽然新的抗病毒治疗可帮助感染者控制疾病进展,延缓死亡的发生,但对于药物能否使患者的免疫系统真正从HIV的破坏中恢复并不清楚。而随着免疫功能重建理论的提出虽然证明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HAART)能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但针对我国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的规律性如何及其影响因素仍是未知数。而且艾滋病患者的免疫损伤规律、细胞免疫应答规律,遗传背景对疾病进展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对我国临床诊治、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临床方面:由于抗病毒药物及相关病毒及免疫学检测价格昂贵,使得诊治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举步维艰。欧美国家已有4大类共29种药物用于治疗艾滋病,而我国则主要依靠五种国产仿制药加上进口的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组成一线治疗方案。如何在现有国情的基础上科学推广治疗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全面系统地评估国产药疗效、不良反应及在国人中病毒耐药的产生等,并确立最佳一线治疗方案成为建立我国抗病毒治疗规范,科学指导艾滋病临床诊治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的流行病学特点是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存在数量众多的艾滋病患者,因此建立廉价、简便、科学的艾滋病治疗疗效替代评价方法对于艾滋病的防控有着重大实用价值。

二、项目研究结果和结论:

1.基础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艾滋病免疫重建理论;首次阐明了国人免疫损伤规律,并在国人中验证了免疫重建理论,

项目完成人李太生作为核心成员的Autran小组1997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艾滋病免疫重建学说。随后,李太生于1998年首次证明了特异性CD4+T细胞功能的恢复和重建(Lancet1998,他引348次),形成了免疫重建理论的基础,被国际上认为是打开了艾滋病治疗的希望大门。通过千余例病例,发现国人HIV感染后不同疾病进展阶段存在不同的免疫改变特点,以及Bw6/Bw6血清型患者可加速艾滋病疾病进程的免疫损伤规律,为确定艾滋病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应用国产药物在大样本人群中首次验证了免疫重建理论,发现了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HAART)后患者获得显著的临床、病毒及免疫学疗效,为适合国人的HAART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

2.临床研究方面:①确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筛选出D4T+3TC+NVP3TC+AZT+NVP2组国产药物做为我国一线优选配伍的HAART方案,费用仅为进口药的六分之一,确保了HAART在贫困地区能迅速推广应用。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艾滋病诊疗指南》:该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对提高我国艾滋病诊疗水平,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③建立了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的疗效替代评估方法。建立了淋巴细胞数预测CD4细胞数和激活亚群预测病毒载量的方法,作为简便、廉价的替代疗效评价方法,为基层地区开展治疗提供技术支撑。④提出了艾滋病综合诊治策略,率先开展了艾滋病综合诊治,为建立艾滋病综合诊治模式奠定基础。开展了脂质代谢异常综合症、心血管相关并发症的研究,为艾滋病综合诊治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发表论文共129篇,其中SCI论文22篇,影响因子累计131SCI引用达到2003次,候选人作为第一或通信作者的文章SCI他引360次;确定的国产药物优选配伍方案费用仅为进口药的六分之一,确保了经济贫困的患者能予及时治疗,产生重大社会效益,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制定的《艾滋病诊疗指南》对我国艾滋病诊治的规范化和有效遏制艾滋病蔓延的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培养研究生、进修医师和举办学习班,培训人员近万人,整体上提高了我国艾滋病诊治水平。

分享到  
中华预防医学会

每日更新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