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四川省及国内部份省(市、区)有瓣蝇类新蝇种研究
完成单位:雅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完成人:冯炎、刘海礼、周启富、王艳霞、范维都、张德芝、范滋德、薛万琦、叶宗茂
一、项目概况:
项目起止时间:1979年3月-2009年1月
项目资助:单位和个人自筹
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在欧洲,特别是西欧,早在文艺复兴时代即对蝇类进行研究,至18世纪中叶,瑞典生物学家Linnaeus提出以双名法命名生物物种以后,受到了广泛采用;此后蝇类研究有了大的发展,至19世纪,先后涌现了Meigen,Fallén,Widemann,Robineau-Desvoidy等著名蝇类专家,对蝇类种群进行了深入探索,特别是Robineau-Desvoidy对蝇类属、种进行了细微分类,至今仍被采用。20世纪至今,德国学者Hennig,原苏联学者Rohdendorf,俄罗斯学者Verves,日本学者Kurahashi,Shinonaga,Suwa和Nishida,英国学者Pont,瑞典学者Pape等专家,对花蝇科、蝇科、丽蝇科、麻蝇科和厕蝇科等的研究尤为突出,并有专著问世,其研究成果常被世界相关机构和专家所引用。
2.国内研究进展我国早期符合双名法所记载的蝇类,均散见于国外相关文献中。最早记载我国蝇类的是Windemann,他在1830年描述了采自广州、澳门的蝇科中的10个新种,至今仍有效的有7种。之后,20世纪中叶前所记录蝇种,大多数为外国学者所记述,其时,我国学者如陶善敏、何琦、杨惟义、吴希澄、孟庆华、薛德焴、胡经甫等亦对蝇类进行了探索,初步统计,1949年前,全国正式记录蝇种约有200余种。全国解放后,首先将蝇类作为一个生物群落研究的,当为范滋德教授,他在1965年出版了专著《中国常见蝇类检索表》,记录我国蝇类318种,其中新属1个,新蝇种22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蝇类研究有了突破性发展,国内各专家学者如范滋德以及叶宗茂、马忠余、高景明、郭念恭、赵建铭、五明褔、薛万琦等,矢志不移地对我国蝇类进行深层次研究,并出版多种专著,如范滋德主编《中国常见蝇类检索表(第二版)》、《中国动物志昆虫纲双翅目丽蝇科》、《中国动物志昆虫纲双翅目蝇科(一)》;马忠余主编《中国动物志昆虫纲双翅目蝇科(二),棘蝇亚科(I)》;薛万琦,赵建铭主编《中国蝇类》等,深受世界和国内相关机构和科研人员关注,与些同时,还培育了一批专业人才,分赴全国各地工作。迄今我国正式记载蝇种已达3000余种,隶属10科278属,其中发掘了一大批新属、新蝇种和特有种,为今后蝇类资源的研究奠立了良好基础。
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为摸清和掌握四川省及国内有瓣蝇类(Calyptratae)种类及对新蝇种的发掘与分布情况,为蝇类学科研究和控制工作奠定基础,推动蝇类基础学科的研究。
2、研究方法:利用网捕法,经过标本采集、鉴定、命名和公开发表程序进行研究,应用动物分类学、进化论等方法,以形态学特征为依据,进行种类鉴定,鉴别出新属、新种及新纪录,以《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对新蝇属、新蝇种正式命名,并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公之于众。
二、项目研究结果和结论:
1、发现新蝇种366种经过30年的努力,从四川及部分省(市、区)采集成蝇标本2万多只,共鉴定有瓣蝇类1200余种,发现命名新种366种,隶属7科18亚科56属(见附件1),所有新种模式种,均存放于国家昆虫博物馆,以供专家、学者们参阅。
2、建立棘蝇属新种团3个即曲股棘蝇种团Phaoniablaesomera-group;半月棘蝇种团Phaonjasemilunara-guoup;黄角棘蝇种团Phaoniaflavicornis-group,后2者系与马忠余教授共同命名,已载入《中国动物志,昆虫纲,双翅目,蝇科(二),棘蝇亚科(Ⅰ)》第34、272页。
3、发现中国新纪录属2个1986年和2002年,先后撰文指出麻蝇科Sarcophagidae鹤麻蝇属HoriaKano,FieldetShinonaga和丽蝇科尼蚓蝇属NepalonesiaKurahashietThapa在我国首次发现,为我国新纪录属。
4、发现中国新纪录种6个1997年至2006年,在四川和辽宁山区先后发现新纪录种6种,即分爿地种蝇DeliabipartitaSuwa、黄褐蕈花蝇MycophagatestaceaGimerthal、丽足泉蝇Pegomyapulchripes(Loew)、绯瓣毛基蝇Thricopsrufisquma、大分鹤麻蝇Horiaoitana(Hori)及常见棘蝇PhaoniavulgrisShinonaga。
5、首次在高海拔(海拔3000m以上的二郎山)冰雪覆盖层查出3种活体越冬蝇幼即黄粪蝇[(Scathophagastercoraria(L.)]、密胡邻种蝇(ParegledensibarbataFan)及黑尾黑麻蝇[(Helicophagellamelanura(Meigen)](见附件3,第0016号论文)。
6、在世界上首次检出有瓣蝇类3种雄、雌间性体1983年、1984年和2005年,冯炎先后在四川雅安山区和居民院内捕获亚麻蝇属Parasarcophaga及家蝇属Musca中的雌雄间性体3个,即白头亚麻蝇P.albiceps间性体、褐须亚麻蝇P.knabi间性体和家蝇M.domestica间性体,均属国内首次纪录。其他生物种亦屡见同样报道。足见各生物种之畸形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7、对华西粪蝇ScathophagachinensisMalloch这一独立蝇种予以正名华西粪蝇系美国学者Malloch于1935年根据四川(叙府)标本鉴定命名的1个新种,因当时描述比较简单,且无特征图,因此,被学者们误认为是蜜足粪蝇S.mellipes(Coquillett,1899)的同种异名。1982年至2000年,我们在四川西部从不同高度、不同生境采到一批该种标本,经比较研究后确认华西粪蝇系一独立蝇种,为避免鉴定上的混淆,特予正名(见附件3,第053号论文)。
8、对三尖裸变丽蝇GymnadichosiatribulisVilleneuve的重描述三光裸变丽蝇系villeneuve于1993年根据四川峨眉山产的标本鉴定命名的1个新种,当时描述十分简略,且无特征图,令后继者在鉴定上产生困难。2002~2005年,冯炎在四川雅安金凤山采获本种标本,特予重新描述(见附件3,第108号论文),供同业者参阅。
三、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1、发表的多篇论文已被美国《生物学文摘》和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收录,为国内外同行进一步系统研究有瓣蝇类提供了宝贵资料和科学依据;多篇已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为国内外同行引用。目前4篇文章被SCI(ScienceCitationIndex)收录并引用、有14篇文章被BA(BiologicalAbstracts)收录、有67篇文章被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引用,引用频次达124次,并且,随着时间推延收录和引用在不断扩大。
2、论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先后有乌克兰、日本、加拿大、西班牙、以色列、匈牙利等国学者来函索取论文;有的论文已被收录《Biologicalabstract,83(1),1987and85(6),1989.U.S.A》;有的学者如乌克兰的Yu.G.Verves教授,将已发表的丽蝇科(Calliphoridae)多篇论文作为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将该科各蝇种(含新种)录入《FarEasternEntomologist,2004,138:1-19》和《ACatalogueofOrientalCalliphoridae.Lnt.J.DipterologicalResearch,2005,16:1-310》两书中向全世界公开发表,还有的学者如加拿大的J.Sayage博士,将已发表的新种论文作为内容之一,重又收入其专著《RevisonofthegenusThricopsRondani(Diptera:Muscidae).LnsectSyst.&Evol.Suppl.2003.61:1-143》公开发行;有的学者迫切地要求共同协作或交换标本;有的学者退休后还来函告知其住址,要求继续交换论文,如日本学者H.Kurahashi和K.Nishida等。国内沈阳师范大学王明福教授、边冬菊研究生等,将蝇类已知种(含新种)作为内容之一,录入相关研究论文中公开发表等等。
3、为在读研究生完成学业助一臂之力,论文发表后,东北林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麦吉尔大学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将我们已发表论文作为必备课程之一,以扩展视野进行相关研究。如1997年至2006年先后有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李娟、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生J.Savage、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生徐洋等先后来函,或索要已发表相关论文,或借用研究用标本,从而各自写出了高质量学位论文或专著寄到笔者手中,并附函深表谢意。
4、所有新种模式标本均分别存放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博物馆、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和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昆虫标本馆,以供国内外专家、学者参考、应用。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