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市场活禽可携带和传播禽流感病毒的相关研究
完成单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香港大学微生物学部、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
完成人:王鸣、徐建国、郑伯健、狄飚、郝爱华、吴新伟、王玉林、傅传喜
一、项目概况:
项目起止时间:2005年12月到2009年3月。
项目资助:广州市禽类从业人群禽流感监测及防制研究
(广州市科技局2005Z3-E0611\2006Z3-E51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人间传播模式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据统计自2005年至2006年国内报告的20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中,只有65%有明确的禽类接触史,均为农村病例;而所有生活居住在城市的6例患者,均无无明确的禽类接触史,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不明。我们认为,这些患者可能是通过和携带病毒的活禽接触传染的。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目前尚处于低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也不容忽视。如果低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H9N2,H7N1)通过变异获得致病性,同样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广州属亚热带地区,人口密集,且拥有较多的大型家禽养殖企业与广泛分布的小规模养殖场,有众多的家禽经营及消费人群,为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由于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后缺乏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而导致病死率达45%-81%,探索研发更有效的抗禽流感病毒药物十分必要,是禽流感防控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研究目的与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和血清流行病学等方法,对市场活禽携带与传播禽流感病毒的重要作用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了解环境与禽流感病毒传播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探索人禽流感流行规律,揭示不同禽流感亚型病毒在禽—人和人—人之间传播的特征;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联合疗法、新型siRNA药物的抗病毒感染感染作用,为人禽流感防控、预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研究结果和结论
首次发现从市场活禽可携带高致病性人禽流感(H5N1),是我国城市居民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从广州市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患者发病前活动过的市场活禽存放(养)环境分离到病毒和从患者分离的病毒序列高度同源,从分子水平上获得市场环境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的证据,解释了国内多起感染来源不清楚的城市人禽流感病例传播途径的问题。
通过对8类职业人群进行禽流感H5N1、H7N7、H9N2亚型病毒感染特征研究,证实近距离、密切接触家禽的行为在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与禽流感H5N1病毒相比,禽流感H9N2病毒更易感染禽类从业人员。提示在开展禽流感H5N1病毒监测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禽流感H9N2病毒的变化。首次提出由于禽流感H9N2病毒变异而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
首次报告人禽流感H5N1病例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期间,通过血液、体液、唾液、粘膜及破损皮肤的直接接触等传播途径而发生传播的几率非常低。
发现联合应用剂扎那米韦(zanamivir)和免疫调节剂赛内克西(celecoxib)美沙拉嗪(mesalazine),即使在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48小时后用药,也可明显提高感染小鼠的生存率;研制新型siRNA药物取得新突破。
三、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本研究成果揭示了市场活禽传播禽流感病毒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多起城市居民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问题提供了科学解释,为城市居民有效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措施。在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提供了新的知识,做出了原创性发现。
我们关于市场活禽可能携带和传播禽流感病毒的发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研究论文发表以后,卫生部主办的《健康报》为此作了专题报道,国家工商局等部门联合发文(工商市字〔2009〕51号)明确提出规范市场活禽宰杀行为,要求活禽市场建立定期休市制度和对市场环境进行定期监测。
在本研究基础上,广州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广州市人禽流感常规监测方案》,持续开展人群及环境监测。根据本项发现编写的案例在省内外专项技术培训中被广泛引用。2009年3月,课题组模拟本研究实例,开展禽流感应急演练,进一步锻炼并提高了广州卫生防疫技术水平。在我单位的指导下,广州市肉菜市场综合市场将自我防护措施纳入常规管理,截至目前,综合市场禽类从业人员未发生禽流感病毒感染国内多个城市在发生人禽流感疫情后应用本研究方法,从病例活动过的外环境标本中采集并检测到禽流感H5N1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EpidemiologyandInfection》、《PNAS》、《PLoSONE》等国际权威专业杂志及国内专业期刊,共发表25篇学术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达68.240,SCI他引达88次,最高单篇SCI他引次数43次。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发现与实践经验及时进行总结,编著了《甲型流感》一书,与卫生防疫同行共享成果。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