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城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研究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
完成人:阚海东、陈秉衡、陈国海、宋桂香、赵耐青、江莉莉、张蕴晖、贾健、蒋颂辉
一、项目概况:
l资助项目名称: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亚洲公共卫生和大气污染(PublicHealthandAirPollutioninAsia,PAPA)”项目、上海市科委标准化专项(03DZ05052)、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03ZR14009)和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项目(04QMX1402)。
l起始时间:2003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0日
l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
大气污染作为我国的主要环境污染因素之一,其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公共卫生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水平目前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现有水平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我国经历了30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近20%已迅速提高到2002年的38%,形成了多个人口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经历了近百年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形成了酸沉降、光化学烟雾、细颗粒物等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的大气污染模式。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对健康、生态和区域气候有重要影响的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和臭氧已成为主要的污染物。超大城市大气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是国际上过去研究较少而目前关注的前沿问题。同时,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均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l目的:
在我国典型特大型城市-上海,在严格数据质控和方法学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复合型大气污染(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粗颗粒物PM10-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臭氧O3)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
l材料与方法:
从以下方面探索了城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引进和改良;大气污染的人群暴露评估研究;复合型大气污染中主要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研究;重要健康结局与大气污染关系的探索;大气污染居民健康危害的修饰和混杂因素研究。
二、项目研究结果和结论:
1.在国内首次系统研究了复合型大气污染物的居民健康效应及其暴露-反应关系,为未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国内首次从人群报道PM10的健康危害主要来源于PM2.5,而不是PM10-2.5;大气颗粒物与居民健康的暴露-反应关系有存在阈值的可能;在国内首次报道了O3的人群健康效应;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PM10与O3的交互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复合型大气污染混合物的人群健康危害提供了线索;在国内首次观察了能见度相关的居民健康效应,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控制灰霾、提高城市能见度提供了直接证据。
2.探索了重要健康结局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大气污染不仅与居民总死亡相关,也与心肺系统慢性疾病(如中风、心脏病、COPD和糖尿病)的死亡相关;新生儿早产发生与大气污染暴露相关。
3.在国内首次报道,在冬季、女性、老年人和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居民对大气污染更加敏感,这为政府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提供了依据。
4.发展了适合我国城市特征的大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研究的时间序列方法;在国内首次将病例交叉方法应用于大气污染健康研究。
5.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大气污染物浓度最佳统计学模型,这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预测、健康效应的定量风险评估、标准制订过程中“年-日”均值的转换,具有应用价值。
6.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日温差是居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三、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课题完成过程中,共发表SCI论文23篇,SCI引用140次。在EnvironHealthPerspect杂志(影响因子6.1)发表4篇文章,其中1篇作为该杂志封面文章和研究亮点刊出。同时,课题实施过程中,完成人被EnvironHealthPerspect、世界心脏病联盟官方期刊CVDPrevention&Control、国际期刊EnvironHealthPrevMed和ChinaReviewInternational等邀请做我国大气健康效应的述评,并因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胸科协会DavidBates奖(2007年)和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2008年)。课题研究结果多次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会议、国际环境流行病学协会(ISEE)年会、亚洲发展银行BetterAirQuality年会等。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