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表彰奖励 >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 第二届 > 成果介绍
成果介绍
三等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来源:

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完成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完成人:庞星火、高婷、李慧艳、刘秀颖、曾晓芃、黎新宇、刘玉敏、付学锋

一、项目概况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多处于被动的紧急应对状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技术问题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瓶颈。风险管理理念则为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及防控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

奥运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是奥运会成功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科学开展北京奥运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筹备工作,探讨风险管理模式在该领域的应用的可行性。在北京奥组委的委托下,项目组于20056月至200712月开展了奥运期间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以探讨构建中国现有信息系统下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技术框架和指标体系,确定风险防控重点,及早采取措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奥运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筹备工作,保证2008年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行。

研究按照风险管理思路,采用情景分析、头脑风暴、经验判断、历史资料综述和Delphi专家咨询等技术方法,根据北京地区公共卫生事件历史资料和现有防控水平,结合奥运会期间的新情况、新特点,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能存在的公共卫生风险事件进行了风险识别和风险水平判断,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专家论证。

二、项目研究结果和结论

研究识别和确定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45种可能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事件,涉及传染性疾病、食品卫生安全,生活饮用水安全,病媒生物控制,其他等5个公共卫生领域。同时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严重程度和风险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风险列表,确定风险管理重点。研究确定了极严重风险事件4种,高危险度风险事件20种,中等危险度风险事件10种,低危险度风险事件7种。

初步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指标模型。该指标体系框架由3级指标构成,风险水平的判断需要综合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和风险事件后果严重程度两方面的内容;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受到风险因子特征等6种作用因子的综合影响;而风险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则是风险事件作用强度等5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公共卫生各专业自身的技术特点,又分别开发出各自的可测量评价指标。

研究初步建立了北京市公共卫生风险管理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重点包括排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交流、风险应对、风险管理、动态评估等。其中风险识别、风险水平判断及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其关键的技术环节。

研究根据风险可控、措施可行原则,提出建立奥运期间赛时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系统与指挥系统;建立完善的奥运期间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及信息系统;加强奥运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注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现场处理、快速诊断、紧急应对等方面加强人员、物资及技术上的储备,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监督监测人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加强赛前及赛时对重点场所内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力度等风险管理措施,并在奥运筹备阶段积极推进相关内容的风险交流与沟通。

三、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理念引入整个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得到市政府部门大力推广。研究理论框架和建立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得到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委员会采用,在市政府其他公共管理部门和各级卫生管理部门间广泛交流和推广。

根据研究确定的风险防控重点,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建立了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餐饮业食源性致病菌监测体系等八个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其中《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餐饮业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预警》被列入市政府奥运折子工程;肠道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等七项监测预警系统被市政府纳入奥运城市运行纲要公共卫生安全保障项目,为实现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动态评估、早期预警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研究根据风险可控、措施可行原则,提出了风险防控重点及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策略,得到北京奥组委、北京市卫生局的采纳和应用,在奥运会筹备过程中积极与北京市其他相关部门间积极进行风险交流,建立风险沟通机制,同时将风险管理理念在其他奥运相关城市广泛推广,直接指导了奥运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筹备工作的开展。在奥运会筹备后期开展的风险动态评估中,有9种极高、高等级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风险水平显著降低,保障了奥运会公共卫生安全。此外项目产出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

目前,全面排查风险源、确定风险防控重点、针对重点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这一风险管理理论框架已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各个领域,相关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地应用该种管理模式进行日常公共管理工作。

分享到  
中华预防医学会

每日更新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