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表彰奖励 >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 第二届 > 成果介绍
成果介绍
三等奖-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播及疫源地控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来源:

项目名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播及疫源地控制的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完成人:邓小昭 张云 王忠灿 陶开华 钱万红 吴光华 李法卿 孔晶 王洁 扬占清 朱进 沈建中 王进奎

一、项目概况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HFRS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1955年以前,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发现的病例很少,发病地区也局限于东北地区。1955年以后,HFRS发病人数不断增多,疫区不断扩大,在50年代全国报告HFRS只有7个省、自治区,发病3000多例,80年代有26个省发病流行的报告,发病人数近70万。1986HFRS曾爆发流行,全国发病高达11.5万例,死亡率达10%90年代全国32省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人数达1346821例,死亡45349例,病死率为3.37%。最近10年,HFRS一直是我国传染病发病前10位。据国家卫生部统计,2005年、2006年江苏、浙江、福建省HFRS发病率较2004年又有上升趋势。

80年代以前,由于HFRS病原体未定,传播途径不明,使预防工作难以开展。自1978年韩国李镐汪报告建立了特异的检测方法并成功分离到HV,之后研究者们寻找到了一些HV敏感动物细胞,使病原学研究具有了判断结果的科学指标。本课题组自1980年开始,围绕HFRS疫源地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以及有效控制HFRS疫源地的方法与考核指标两个主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项目获得基金资助情况:国家“863”科技发展计划:HFRS分子流行病学规律及干预研究(编号2007AA02Z456);解放军“八五”科技项目专题:肾综合征出血热播途径研究(编号0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革螨、恙螨体内HFRS定位与定性的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编号30170825);汉坦病毒在螨体内定位、定量和增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编号;30471491);HV,OT共有宿主和媒介的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编号BK200115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坦病毒基因在鼠、螨和病人体内共进化的同源性研究(编号BK2001153)。

二、项目研究结果和结论:

1.宿主动物调查:以完整的证据证明黑线姬鼠为野鼠型HFRS的主要传染源。首次证明猪、灰麝鼩、紫貂、狗为HFRS的宿主动物。

2HFRS病原研究:国内最早报告以HV成功实验感染黑线姬鼠并能连续传代,研制了简易、快速检测HV抗原、抗体试剂,广泛应用于HFRS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病人血白细胞内存在HV抗原;进行了HV白细胞定位、复制研究并分离出HV,为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3.首次证明螨媒传播HV的作用,使“鼠——螨——人”这个多年以来的假说获得了充分的证据。应用基因芯片及RT-PCR方法检测到HFRS疫区螨体内存在HVRNA,证明HV可以在螨体内增殖并能够经卵给子代;螨可通过叮刺将HV传播给实验鼠;对同一疫区鼠、螨、人分离的HV进行毒力测定和PCR鉴定,证明三者的基因型一致并构成相互传播关系。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证明螨可作为HV传播媒介,在HFRS疫源地形成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4.传播途径研究:通过实验室和疫区现场研究,对HFRS五种传播途径(皮肤伤口、消化道、呼吸道、虫媒以及垂直传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有实用价值的预防措施。

5.预防研究:根据对HFRS传染源和5种传播途径及其传播作用和意义的研究结果,指导疫区开展了深入的宣传教育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通过现场研究和反复验证,总结提出有效控制HFRS疫源地方法和的五项考核指标,并指导疫区军队和地方广泛应用,使疫源地得到了有效控制,起到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身体健康的作用。实践证明,“五项指标”可用作HFRS疫源地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还可作为疫情监测和预报的指标,对该病的预防和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本研究起步早,研究内容系统深入、富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HFRS在我国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并获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研究成果和提出的学术观点得到了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被26本专著引用,如:《流行病学教科书》,《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研究》,《分子流行病学》,《蜱螨与人类疾病》,《虫媒病毒与虫媒病毒病》,《传染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等)。本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表研究论文78篇,国内英文版3篇,SCI收录1篇,被《中国科学引文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用189次,其中他引106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8次交流56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名。

分享到  
中华预防医学会

每日更新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