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紫外线暴露对佝偻病防治、眼晶体损伤和皮肤老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完成人:刘扬、张劲松、于佳明、阎启昌、安丽、高倩、王阳、胡立文、喻道军、王家骏、王秉贤
一、项目概况:
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飘尘在佝偻病发病中的作用及防治研究,活性氧在紫外线致皮肤癌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紫外线对国人皮肤早期损伤的量效特性研究,紫外线气候对国人眼晶体损伤量效关系研究,|O2在UV诱发KC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中始发信号作用研究,紫外线暴露对眼晶体损伤的危险性评价,我国北纬30°不同海拔地区眼紫外线暴露对晶体损伤的危险性评价;卫生部医学重点科技项目:保健日光灯预防佝偻病的应用研究;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项目:调查贫困农民的失明现状、对策及人才的培养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白内障诊断与防治技术;以及高校博士点专项科学研究基金“眼紫外线暴露与晶体损伤的定量研究”等项目支持下,调查人群近2万,监测数据达数十万,从多学科多角度对紫外线正反两方面的生物效应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研究方法独创,实现了暴露与效应的双定量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的有机结合。
二、项目研究结果和结论:
(1)经实地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北方冬季紫外线生物剂量不足以维持婴幼儿机体产生维生素D之需,并证实大气污染与佝偻病呈正相关,提出若空气污染由重度改善至轻度水平,可使佝偻病患病率明显下降。为此研制了保健日光灯,为防治佝偻病另辟一条新途径。
(2)对沈阳市大、小学生紫外线暴露进行了监测和评价,在国内外首次研究了人群紫外线暴露的日间分布状态,为开展户外活动行为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3)从人体暴露与太阳光线入射角度的关系出发,采用多种监测方式反映个体紫外线暴露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旋转式眼紫外线暴露模型,最终获得眼紫外线暴露日间变化规律,其完全不同于环境紫外线辐射的钟型曲线。
(4)研究设计出人一生紫外线暴露史调查表,分别确立了个体眼紫外线暴露与晶体密度值和翼状胬肉之间的量效关系,并发现儿童时期紫外线暴露对白内障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5)发现国人皮肤老化状况高暴露组比低暴露组人群提前10年,开创了手背部皮肤纹理老化定量评价指标。
(6)开展了长期低剂量紫外线暴露对DNA、免疫和组织形态学损伤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实验研究,它对国际上短期高剂量定性实验研究现状提供了重要补充。
(7)研究了大量抗氧化物质抑制紫外线对DNA损伤及免疫抑制的作用,验证了我们提出的“活性氧在致癌过程中起介导作用”和“|O2在UV诱发KC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中始发信号作用”两个假说。
三、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保健日光灯经临床应用观察,效果非常显著。它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小儿在非强制状态下接受预防照射,深受家长欢迎。该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院、幼托机构和家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多家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受到社会好评。该研究成果完成了从基础研究到科学成果及其产业化的转化,技术资料已转让给长春康达光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并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眼部紫外线暴露日间分布规律的阐明将应用于气象服务部门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公众正确认知眼部紫外线暴露的危险时段,提升公众对眼部的防护意识,成为气象部门的一项新业务。
我们与日本金泽医科大学、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进行了长期合作研究,获得了大量眼科白内障诊治先进医疗设备和紫外线监测仪器。特别是在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调查贫困农民的失明现状、对策及人才的培养”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白内障诊断与防治技术”的支持下,在我国沈阳、海南、山西几个不同紫外线暴露水平地区开展了该项目的研究,并在这些偏远地区的农村进行眼晶体密度的普查,对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对全国偏远地区的农村医生开展了白内障的诊治技术的专项培训并开展了“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学员总数达数百人,为提高这些地区白内障防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发表相关学术文献65篇,一些被SCI收录和引用。在围绕紫外线和白内障的研究过程中培养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数十名。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