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表彰奖励 >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 第一届 > 成果介绍
成果介绍
二等奖-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及ST-4821序列群的发现
发布时间:2017-09-19 来源:

一、项目名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及ST-4821序列群的发现

1.完成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完成人:邵祝军、徐建国、王建军、梁晓峰、阚飙、陆美娟、徐丽、刘丹青、李艺星、陈霞

二、项目概况:

1.资助项目名称: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流脑及不明原因呼吸道传染病快速筛查技术及产品研发”(课题编号:2005BA711A09

2.项目起始时间:20051月至20071

3.项目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一种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属于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流脑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脑膜炎和菌血症症状,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脑膜炎奈瑟菌可分为ABC、等13个血清群,我国历史上是流脑的高发国家,主要以A群流脑流行为主,所使用的疫苗主要是A群流脑疫苗而B群和C群流脑多以散发病例存在。随着A群流脑疫苗的大量使用,会产生A群流脑疫苗免疫屏障,在降低A群流脑发病率的同时,使B群和C群流脑出现上升的趋势。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流脑防控也经历了A群到C群,进而到B群的变迁的趋势。如果流脑流行血清群发生变迁,我国流脑的疫苗免疫策略则应相应改变。

20039月开始,在安徽省连续发生了10多起C群流脑暴发疫情。与以往安徽省主要流行的A群流脑感染病例不同,C群流脑多以暴发休克型脑膜炎为主,起病急、发病凶险、病程进展快,暴发与死亡病例多集中于中学。目前国际上对高致病性的流脑菌株的研究多以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序列型别(sequencetypeST)来定义,主要包括6个主要的序列群(STcomplex)的菌株,包括不同的A群、B群和C群等菌株。我国一直没有进行国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序列型的研究,引起安徽省C群流脑暴发的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国多年来一直推荐使用磺胺类药物为治疗和预防流脑的首选药物,安徽省在C群暴发的地区,几次较大规模的人群预防性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并没有控制住C群流脑疫情蔓延。因此对于目前我国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耐药性进行研究对于有效治疗和预防流脑病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项目研究目的:

对我国流脑主要流行血清群病原学监测,研究我国流脑流行优势菌群的变迁的趋势和规律,对于我国流脑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C群流脑菌株的出现,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的技术研究C群流脑菌株的分子分型和遗传学特征,进一步分析我国C群流脑菌株的出现所带来的流行病学意义,为我国C群流脑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通过对我国流脑菌株的耐药性进行系统研究,为我国的流脑防治药物的使用和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5.材料方法

1)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sequencetypeMLST技术,对我国目前流行的流脑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遗传进化分析。

2)对我国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流行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

3)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收集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病原学监测,分析菌群变迁的趋势。

三.项目研究结果和结论

1.我国流脑流行优势血清群正在发生A群到C群的转换

2.在我国发现了新的ST-4821序列群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安徽省C群流脑的暴发与流行是由同一克隆群的菌株引起的。

3.我国监测到的A群和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对磺胺类药物已经耐药,磺胺类药物已经不适宜于我国流脑的防治。

四、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我国流脑流行优势菌群正发生A群到C群的变迁,提供了流脑菌株随人员流动而传播的证据为我国流脑疫苗免疫策略的调整与制定,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实施流脑疫苗免疫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数据。确定了安徽C群流脑暴发和流行,是由同一克隆群的流脑菌株引起,控制疫情。研究我国目前流脑菌株耐药性特征提出流脑防治抗生素使用方案。全建立了国流脑实验室监测网络,PCR、乳胶凝集、PFGEMLST、药敏、质量控制等方法,在全国流脑监测网络实验室推广使用。

PFGE分析发现,我国69.3%C群流脑菌株AH1型,是我国C群流脑流行的主要型别。通过MLST分析发现了脑膜炎奈瑟菌ST-4821新序列群,以ST-4821complex命名的克隆群已经被国际MLST数据库收录,是我国首次报道并被国际承认的克隆群,是国际上引起流脑流行的第7个具有高致病性的C群菌株亚群。本研究中共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3篇,Lancet发表的有关安徽C群菌株的文章,当年影响因子为23.878。本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有关ST-4821序列群研究成果在中国疾控中心科技年会和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年会上交流。

分享到  
中华预防医学会

每日更新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